本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30
  

  • 全选
    |
    电厂动力工程
  • 王秋惠, 刘洪涛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消耗、交通消耗与建筑消耗占我国每年能源消耗的绝大部分,其中以建筑消耗占量最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总量也不断攀升,但其所带来的大量非必要能耗与废弃材料后处理已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建筑节能存在着巨大的研究空间与发展潜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已刻不容缓,电厂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一份子,也必须要做好其建筑节能设计的工作。对寒区电厂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具体措施与使用节能材料的重要意义做出了论述,具有良好的实际工程价值。
  • 杨世东, 廖路花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气化废水是一种高酚高氨的典型高浓度有机废水,实验研究了高酚浓度下吹脱氨的影响因素。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考察了温度、pH值、曝气量等因素对氨氮吹脱的影响,并确定了主次顺序,最终确定吹脱氨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同时考察了氨氮去除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而为获得煤气化废水氨氮回收价值的最大化提供技术参考。
  • 孙斌, 刘彤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比纳米流体在内置扭带管中的强化传热效果,建立了以Cu-水纳米流体和水为传热介质的内置扭带强化换热管的管式换热器物理模型,采用RNG k-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实验结果对比,得到了内置扭带换热管流体流动的速度、温度、湍流强度场的分布规律及特性。比较了两种质量分数的纳米流体与水在六种不同扭转比的扭带换热管中和两种不同材质的内置扭带分别对强化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u-水纳米流体为工质的内置扭带管的换热效果明显优于纯水;质量分数为0.8%的Cu-水纳米流体换热效果优于0.5%的Cu-水纳米流体,扭转比越小,则换热效果越好,质量分数为0.5%的Cu-水纳米流体在扭转比为2.5的内置扭带管中相对于水在光管的强化幅度为0.51;铜制扭带的换热效果优于铝制扭带。
  • 郑建祥, 朱秀丽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1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粘附性颗粒气固两相双流体模型,依据粘附性颗粒碰撞动力学,推导固相粘度系数和聚团压力等物性参数,并采用力平衡模型估算聚团当量直径。模拟流化床内粘附性颗粒聚团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床内流动为S型环核流动结构,大聚团主要聚集在床层底部高浓度区,上部稀相区,聚团直径较小。应用shnnon信息熵分析粘附性颗粒流动的混沌特性,得出在床层上部,聚团碰撞较剧烈。
  • 王建元, 马雪珂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通过晶闸管开关装置直接调节电容器两端电压以调节电容无功功率的方法和相应的原理及接线。同时提出了换级控制方法,分析了故障时产生的断态过电压,采用氧化锌压敏电阻过压保护后,重新对断态过电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补偿装置能多级、大范围调节容性无功,较之于其它快速补偿装置综合工程造价低,有望用于高压电网;装置故障时,会出现严重过电压,若过压保护动作后可使断态电压降低到允许范围内。
  • 电力系统
  • 袁靖, 程林, 李洪涛, 黄仁乐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配电网的各分段开关将各馈线分成若干区段,针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故障无法可靠定位的问题,在分析健全区段与故障区段首末端稳态零序电流及差值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端同步信息量测的故障区段定位判据。该定位方法借助双端同步信息测量装置,与配电自动化系统一同实现。利用实时数字仿真系统仿真验证,该方法可准确定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故障区段,不受线路长短的影响,并能削弱过渡电阻的影响。
  • 李宁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在己建中央电站及电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技术将是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渗入也使得配电网在规划和运行方面要面临比以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中,对分布式电源的布点规划问题进行研究。这里首先对分布式发电技术进行了概念性的介绍,并系统地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在规划和运行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建立了以配电网最小网络损耗为目标函数的经济性模型,应用遗传算法对分布式电源的位置和容量进行优化,对遗传过程中生成的每个分布式电源位置和容量方案个体,考虑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潮流和线路负载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IEEE33节点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得到较合理的分布式电源接入位置和容量的方案。
  • 刘波, 贺志佳, 金昊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PWM变换器是目前风力发电系统广泛使用的控制电路,其直流母线是实现风电系统能量传输与转换的中间环节,母线电压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对机侧和网侧变换器独立控制及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小直流母线电压波动成为双PWM变换器控制技术的研究热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风电系统双PWM变换器直流母线电压控制技术进行综述,分析了基于电容电流直接控制、直接功率控制、协调控制及模糊控制等各种控制策略的优缺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
  • 沈辉, 赵时桦, 刘传铨, 连鸿波, 衣涛, 谢宁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常规的配网运行方式评估指标,提出了基于SCADA/EMS的配电网实时运行状态的评估指标,从供电能力、供电质量、经济性三大方面建立了针对地区电网实时运行状态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再与常规的针对运行方式的评估指标一起,组成了配电网运行综合量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以从运行方式和实时状态两个角度对配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估,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辅助决策。
  • 化学工程
  • 陈雪梅, 张月, 陈杨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无毒无机复合高分子混凝剂--聚硅酸铝铁。聚硅酸铝铁配合石灰混凝沉淀法处理高浓度洗煤废水,通过对高浓度洗煤废水COD、ZD指标的测定,探讨了PSAF投加量、石灰投加量、pH、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SAF投加量为13 mg/L、石灰投加量为3 mL、pH为2、温度为25℃时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 付娆, 程欣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色谱法即IMAC(Immobilized Metal-io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的原理,使用表面修饰Ni2+离子的金纳米粒子对牛血红蛋白的吸附和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粒子对牛血红蛋白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5.56 mg/mg。粒子可以将牛血红蛋白从牛血红蛋白和牛血清蛋白混合物中分离出来。通过紫外光谱及电泳测试进一步论证了前面的结论。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方便,在牛血红蛋白的分离纯化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 贾艳萍, 贾心倩, 姜成, 刘斌, 唐建龙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粉煤灰是一种来源广而价格低的工业废渣,具有微孔多、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点,用于水处理领域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本文主要从粉煤灰及粉煤灰的改性等方面综述了其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充分说明了粉煤灰用于水处理的可行性,为今后废水污水的治理研究提供了借鉴及参考。
  • 徐小惠, 关晓辉, 王秋阳, 张兰河, 鲁敏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酸化-铁/碳内电解-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油页岩干馏废水,考察了最佳酸化条件;铁/碳内电解工艺中的铁碳比、pH值及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ABR工艺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酸化隔油处理最优条件是将油页岩干馏废水pH值调为4.0,静沉24 h;铁/碳内电解最优条件:铁/碳质量比为5:8,pH值为5.0,反应时间为60 min,静沉2 h;采用ABR处理铁/碳内电解出水,进水COD cr<2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48 h,使得挥发酚的总去除率达到100%,矿物油总去除率达到99.8%,COD cr的总去除率可达97%。出水COD cr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说明该技术具有可行性。
  • 曾春慧, 王嵬, 王冬, 张晓君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化学沉淀及吸附的方法,研究硫酸改性粉煤灰/炉渣混合物对含磷废水的去除效果。通过单因素对比试验考察粉煤灰/炉渣混合物投加量、pH值、反应温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处理10 mg/L模拟含磷废水,硫酸改性粉煤灰/炉渣混合物(质量比1:1)投加量为2 g/L、反应温度25℃、pH值为8、搅拌时间10 min、静置时间2 h为最佳工艺条件,除磷率在93%以上,符合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
  • 信息与通讯工程
  • 李建坡, 钟鑫鑫, 徐纯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7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静态节点定位算法特点,总结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的基本原理、定位算法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标准。从基于测距的静态节点定位算法和无需测距的静态节点定位算法两个方面分类讨论了典型的静态节点定位算法,并对各算法的性能进行归纳比较,说明了目前算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 杨英杰, 王晓峰, 杨帆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RAKE接收机对多径信号的快速分辨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抽头系数的最小误比特率(RAKE-MBER)改进算法。进而在不降低多径分辨率的前提下,通过简化RAKE叉指数,实现快速定位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低比特速率与高比特速率多径模拟信道传输条件下,改进后的算法,在性能上优于传统RAKE-MMSE算法,从而提高了UWB系统信号接收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 孙增友, 李欢欢, 凌霞
    东北电力大学. 2015, 35(2):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掌握信道特性,提出了基于离散椭球基—基扩展模型(Discrete Prolate Spheroidal Sequences-Basis Expansion Model,DPSS-BEM)的OFDM信道估计方法。采用二维DPSS-BEM对信道进行建模,将信道视为二维正交分量的线性加权,并利用导频位置的训练信息估计权值。仿真表明,该方法与基于极值BEM算法、卡尔曼估计法比较,能有效跟踪OFDM信道变化,改善信道的归一化均方误差和误码率性能。